预习
📖 阅读信息
阅读时间:41 分钟 | 中文字符:16242 | 有效代码行数:5
引入¶
电路¶
微分方程
力与运动¶
- 前面的是系数,后面的为速度(两个的相对速度)
笔记
还有就是力矩=转动惯量乘以角加速度
- \(T_{粘性摩擦力力矩}=k\omega\)
- 前面是系数,后面是角速度
拉氏变换¶
公式:\(L[f′′′(t)]=s^3F(s)−s^2f(0)−sf′(0)−f′′(0)\)
以此类推,前面是二阶的时候
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 误差敏感元件:将系统的输出量与输入量进行比较得到偏差信号;
- 放大元件:实现对前级微弱信号的偏差信号的放大和变换,输出具有足够功率和满足要求的物理量,用来推动后级的执行机构;
- 执行机构:在前级送来的信号控制下,完成对被控对象的控制任务;
- 校正装置:用来改善个别元件或装置的工作性能,也可以用于改善系统的性能。
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区别¶
什么是自动控制
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者是装置,使得及其、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或者是参数自动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两种基本的控制方式¶
- 开环控制:
flowchart LR A[输入信号(期望值)] --> B[控制器] B --> C[执行器] C --> D[被控对象] D --> E[输出信号(实际值)]
特点:
- 控制器和被控对象之间只有正向的控制作用
- 输入和输出之间,没有反馈回路
优缺点比较
- 开环结构简单,闭环的结构复杂
- 没有抗干扰能力,闭环是有的
- 为了得到期望的输出结果需要不断校准
组成部分的解释
- 控制器:
称为控制环节,接收偏差信号,通过转换或运算产生控制量\(u(t)\) - 被控对象:
接收控制量并输出被控制变量 - 反馈环节
将输出转换为主反馈信号的装置 - 比较环节:
相当于偏差检测器,输出量等于两个输入量的代数和,箭头上的符号表示相加或者是相减
Tip
自动控制的基础是闭环控制
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减小或消除误差
闭环系统是有抗干扰能力的,不需要进行实时的校准
所以闭环更重要
开环只有正向的控制作用,没有反向的联系
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
- 分类:
重点在于线性和时变的判断
- 线性系统:可以使用线性方程式描述的系统,系统的各环节的输入和输出特性都是线性的
- 非线性系统:必须使用非线性方程式描述的系统,系统含有一个或者是多个非线性环节
特点
非线性方程的特点是方程中含有变量(输入输出的项)及导数的高次幂或者是乘积项
时变主要看方程的系数是否和时间有关
例题
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t\frac{dc(t)}{dt}+c(t)=r(t)+3\frac{dr(t)}{dt}\),该系统属于
- 没有交叉项和高密次项(其中的 \(c(t)\) 为输出的信号,另一个是输入的信号,交叉项表示两者的乘积)
- 系数和时间有关
所以是线性的,时变的
Warning
有常数也是非线性的
自动控制系统的术语和定义¶
常用的术语和定义如下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三个要求
稳定性
快速性
准确性
稳定性¶
性质
在扰动的情况下不会发散
由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决定,与外界的因素无关
稳定性是最重要的
准确性¶
Tip
与设定值的偏差小
衡量控制系统的精度的重要指标
快速性¶
Tip
用最少的时间达到要求
对过渡过程的形式和快速提出要求,一般称为动态的性能
拉氏变换的定义以及性质¶
定义:
- 时域函数 \(f(t)\) 的拉氏变换 \(F(s)\) 用一下进行定义:\(L[f(t)]=F(s)=\int_0^\infty f(t)\cdot e^{-st}dt\)
解释
其中的 s 为复数域上定义的
- 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几种重要的拉氏变换)好像就是随机过程的
基本性质
- 线性性质:\(L[af_1(t)+bf_2(t)]=aL[f_1(t)]+bL[f_2(t)]\)
- 微分性质:若 \(L[f(t)=F(s)]\)(就是从 t 到 \(\delta\) 对时域函数是在不断求导的)
- 终值定理:\(\operatorname*{lim}_{t\to\infty}f(t)=\operatorname*{lim}_{s\to0}sF(s)\)
上面是必备的知识点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控中的两种数学模型¶
微分方程模型¶
- 线性联系的控制系统:使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
其中的 \(c(t)\) 为输出量;\(r(t)\) 为系统的输入量
t 域的微分
上面是微分方程模型
是建立在 t 域上的,找出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使用传递函数的数学模型¶
定义: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指,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入和输出信号及其各阶导数在零时刻的值为 0),系统输出信号拉氏变换和输入信号拉式变换的比值,\(G(s)=\frac{C(s)}{R(s)}\)。
关键词
线性定常、零初始、输入输出拉氏变换的比
- 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G(s)=\frac{C(s)}{R(s)}=\frac{b_0s^m+b_1s^{m-1}+\cdots+b_{m-1}s+b_m}{a_0s^n+a_1s^{n-1}+\cdots+a_{n-1}s+a_n}\)
- 只关心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传递函数性质
- 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 完全由系统结构和参数决定,与输入信号无关
- 在零初始状态下得到
-
几种传递函数
- 开环传递函数:将输入端对应比较器输出 \(E(s)\) 到反馈信号 \(B(s)\) 之间的所有传递函数的乘积,记为 \(G_k (s)\),公式为 \(G_K(s)=G(s)H(s)\)
- 闭环:输出与输入之间的比得到的传递函数:(因为闭环是有返回来的函数的)
\[ G(s)=\frac{C(s)}{R(s)}=\frac{G(s)}{1+G(s)H(s)} \]- 误差传递函数:误差信号 \(E(s)\) 和输入信号 \(R(s)\) 之间的比为 \(\frac{E(s)}{R(s)}:\)
数学模型的建立¶
建模举例
电路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写出电压的原始方程,将电流作为中间变量(消去中间变量)
- 电感:\(U=L\frac{\mathrm{d}i}{\mathrm{d}t}\),电容:\(i=C\frac{\mathrm{d}u_c(t)}{\mathrm{d}t}\)
- 带入方程,消去 i 得到的结果就是时域上的线性系统数学模型
- 将得到的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得到的结果就是传递函数
怎么转化
使用拉氏变换建立两个方程之间的关系
例:微分方程:\(\frac{d^{2}c(t)}{dt^{2}}+3\frac{dc(t)}{dt}+2c(t)=2r(t)\)
解:使用拉氏变换的微分性质,二阶导的拉氏变换,有这样的公式:\(L[\frac{f(t)}{d t^{2}}]=s^{2}F(s)-sf(0)-f^{\prime}(0)\)
对等式的左右两边进行拉式变换,之后将初始值为 0 带入,再带入传递函数的公式
典型环节的传函函数¶
- 什么叫做典型环节
不同的物理系统研究其运动规律和数学模型的共性可以划分成为数不多的几种典型的数学模型,称为典型环节(相当于组成的基本单元)
| 比例 | \(G(s)=K\) |
|---|---|
| 积分 | \(G(s)=\frac{1}{s}\) |
| 微分 | \(G(s)=s\) |
| 一阶惯性环节 | \(G(s)=\frac{1}{Ts+1}\) |
| 一阶微分环节 | \(G(s)=\tau s+1\) |
| 二阶震荡环节 | \(G(s)=\frac{\omega_n^2}{s^2+2\xi\omega_ns+\omega_n^2}\) |
其中的 \(\omega_n\) 为常数
信号流图的绘制¶
做题的套路
- 把握方框图和信号流图的关系
方框图中信号之间的关系是使用方框图来表示的,信号流图是使用在箭头的上面写函数关系表示 - 表示:
- 将从左到右输入到输出的主干道上用箭头表示的信号使用圆圈 (节点) 表示
- 信号之间的关系改为使用箭头表示(支路)(直接移动过去的话是 1)
- 补画从右往左的回路
- 实际上,节点的数量不是那么重要,一般以运算节点分割即可
求解系统的传递函数——梅森增益公式¶
公式:
其中的 \(\Delta=1-\sum L_{i}+\sum L_{i}L_{j}-\sum L_{i}L_{j}L_{k}+...\)
概念的辨析
前向支路:当信号沿支路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传递时,通过每个节点只有一次的通路
信号通过任一节点的次数只有一次,而且起点和终点在同一节点上的闭合通路
没有公共节点和支路的回路
求解的步骤
- 数出系统中所有的回路(L 形成环的):用增益表示这些回路,由回路写出系统的特征式
- 上述的为 \(L_{1}=-G_{1}(s)H_{1}(s)L_{2}=-G_{2}(s)H_{2}(s)L_{3}=-G_{3}(s)H_{3}(s)\)
- 找出两两互不接触的环,如图中的 \(L_1和L_3\),将两个相乘,\(L_1L_3=G_1(s)H_1(s)G_3(s)H_3(s)\)
- 计算出 \(\Delta\):\(\Delta=1-\sum_{i=1}^{3}L_{i}+L_{1}L_{3}=1+G_{1}(s)H_{1}(s)+G_{2}(s)H_{2}(s)+G_{3}(s)H_{3}(s)G_{1}(s)H_{1}(s)G_{3}(s)H_{3}(s)\)
- 数出系统中所有的前向通路(P),用增益表示这些前向通路,并确定其余因子,计算 \(P_k和\Delta_k\)
- 前者为从输出节点到输入节点的第 k 条前向通路的总增益(传递函数的乘积)
- 后者为第 k 条前向通路对的余子式,公式同 \(\Delta\),但是针对回路集合不同(针对的是与所要求的前向通路互不接触的回路,对符合条件的回路带入之前的公式,所以一定是比之前的少的)(这道题中都是接触的,所以值为 1,没有符合条件的)
- 用梅森公式写出传递函数
求解系统的传递函数-进阶版¶
做题套路
- 数出所有的回路(L),回路中不能有重复的部分:用增益表示,找的方法是从后往前找一下,必须是顺着箭头找的(因为复杂的系统的换成一个回路的不一定都是沿着一个方向的),而且单个回路必须没有重复的部分
- 数出所有的两两互不接触的回路
- 写出特征式 \(\Delta\):1-单回路的特征式+两两不接触的特征式的乘积
- 数出所有的前向通路(P),用增益表示这些前向通路(是沿着箭头,由输入走向输出的通路),并确定其余因子(由于现在复杂的系统的前向通路可能有很多,余因子可能不是 1),确定对应的 P 和 K(有多个)
- 使用梅森公式写出传递函数
其他的题目¶
要点
首先是找回路的时候要从后往前,看节点
之后用找出来的回路,计算 \(\Delta\)
数出所有的前向通路(当求解 \(\frac{E(s)}{R(s)}\) 时,前向通路为从 R 到 E 的通路
套公式,计算其余因子,带入公式中计算传递函数
重点在于确定余因子
还有可能求误差传递函数
困难版的梅森增益公式¶
- 所有的回路,使用增益来表示(乘积)(从后往前找反馈点)
- 找出两两互不接触的回路,带入计算公式
- 找出前向通路(也是不能重合的),必须确定前向通路的起始点
- 表示这些前向通路,计算确定其余因子
- 一一对应
- 带入梅森公式进行计算
输出不受某一信号的干扰,让这个传递函数为 0,即分子为 0
求解系统的传递函数-结构图等效化简¶
这个是求解传递函数的另一种方法,虽然没有上面的梅森公式常用
预备知识¶
- 串联:相当于电路系统中的串联(传递函数为两个的乘积)(\(G(s)=G_1(s)G_2(s)\))
- 并联:相当于电路的并联(传递函数为两个函数的和或差)(\(G(s)=G_1(s)-G_2(s)\))
- 反馈:相当于回去,也就是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成分(\(G(s)=\frac{G(s)}{1+G(s)H(s)}\))
- 合并框图中可以合并简化的部分(优先使用梅森增益公式,简单)
- 分部分,拆一下,并联的想加减,串联的相乘
- 注意区分并联和反馈(看箭头的方向)
- 由小到大,带入公式,进行简化
上述的进阶结构图¶
预备的知识¶
总结
引出点前移(乘跨过方框的值),后移相反,(除以跨过的方框的值)
比较点前移(除以跨过的方框的值),后移相反
做题的步骤
- 先合并可以简化的部分(串并联、反馈)
- 但是,中间有着比较点或者是引出点时,就不是串并联反馈了,所以需要前后移动
- 所以移动
- 必须向同类移动(引出点(信号分支点)和相加点(比较点)不能直接互相跨过)
- 将所有的比较点和引出点标出来,向同类移动,且尽量不要跨太多移动
- 移动后,进一步进行化简
互移
电路系统的建模¶
建立电路系统的传递函数\(\frac{U_0(s)}{U_i(s)}\)
图像如图所示:

本质上还是求出传递函数,使用的方法复阻抗法
其中的 s 为复数域上的,为 \(j\omega\)
同时结合一下复阻抗的概念
所以,最后由复阻抗法就可以得出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时域分析法在时间域内研究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的作用下,其输出响应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方法。对于任何一个稳定的控制系统,输出响应含有瞬态分量和稳态分量。
- 二阶常系数微分方程的解
解为:
后面的 y 是通解
- 当 t 逐渐增大,前两项逐渐减小,即动态过程,瞬态响应;
特点:只决定于系统本身的性质 (与初始状态有关),与输入无关,描述了系统的自由运动。(就是图像中前面的波动) - 当 t 充分大后,y (t) 进入 y*的无限小邻域,动态过程结束,进入静态过程,稳态响应;
特点:由输入量(c (t))确定而与初始条件无关(稳态之后的过程) - 系统对输入的响应=瞬态响应+稳态响应
基本概念和典型测试信号¶
时域分析:
典型的测试信号下,系统的时域响应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分析
典型测试信号:(定义域 t 都>=0)
| 名称 | 时域表达式 | 复域表达式 |
|---|---|---|
| 单位阶跃函数 | \(1 (t),t>=0\) | \(1/s\) |
| 单位斜坡函数 | \(t\) | \(1/s^2\) |
| 单位加速度 (抛物线) 函数 | \(t^2/2\) | \(1/s^3\) |
| 单位脉冲函数 | \(\delta(t),t=0\) | 1 |
| 正弦函数 | \(Asin\omega t\) | \(A\omega/(s^2+\omega^2)\) |
脉冲函数:
在 \(\varepsilon\) 极短的时间内,函数的面积为 A
说明
- 如果控制系统的实际输入大部分是随时间逐渐增加的信号,则选用斜坡函数较合适;
- 如果作用到系统的输入信号大多具有突变性质时,则选用阶跃函数较合适。
动态过程和稳态过程
系统的时间响应,由动态过程和稳态过程两部分组成
- 动态过程:输入之后,还在波动的过程(又称为过渡过程、瞬态过程)
- 稳态过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基本上稳定的过程,输出量的表现形式,又称为稳态响应
动态性能的指标¶
- 延迟时间 \(t_d\):响应曲线第一次达到其稳态值一半所需时间。
- 上升时间 \(t_r\):响应从稳态值的10%上升到稳态值 90%所需时间;对有振荡系统亦可定义为响应从零第一次上升到稳态值所需时间。上升时间是响应速度的度量。
- 峰值时间 \(t_p\):响应超过其终值达到第一个峰值所需要的时间
- 调节时间 \(t_s\):响应到达并保持在终值 \(+-5(或者是2)\%\) 的所需的时间,之后的基本上就是稳态了
- 超调量 \(\sigma \%\):相应的最大偏移量和终值之差的百分比 (公式如下)
稳态性能指标¶
稳态误差:稳定之后的误差
例
时域分析中最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为阶跃函数信号(单位信号的输入)
时域中的所有性能指标都是在阶跃作用下定义的
时域响应的求解¶
时域响应的求解:求解某个输入时的,系统的输出的响应(没有初始条件下的做法)
求解方法
先将时域的输入变为复数域的,再乘以传递函数,之后进行拉式反变换
还有一种解题的方法:将传递函数转换为微分方程的形式(适用于有初始条件下的做法)
方法
将传递函数乘出来,将 s 作为微分算子
对等式的左右进行拉氏变换, 使用那个微分拉氏变换的公式
带入初始条件,将 \(C(s)与R(s)\) 的关系表示出来
之后对 \(C(S)\) 进行拉氏反变换
劳斯判据(稳定性分析)¶
定义:
线性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就是: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特征方程)都在 s 平面的左半部分(不包括虚轴)
判稳的方法:
- 求根(很困难)
- 劳斯判据
劳斯判据¶
- 描述:若线性系统的特征方程为(特征方程是闭环传递函数的分母或者是开环传递函数的分子加分母)
则系统的稳定充分必要条件为方程的系数为正数且对应的劳斯表的第一列元素均为正数(实际上好像同号就行)
若任一系数为 0 (缺项) 或负数,则不稳定
且不稳定根的个数等于劳斯表中第一列系数符号改变的次数
劳斯表
降幂排
填系数
前两行的系数用特征方程的系数填充
下一行的系数取决于上两行的系数阵
为对角相乘相减再除以左下角的(后一列的则前一列不变更,后一列向后推一列)
之后根据劳斯表的第一列进行分析(有变号,不稳定,在 s 右半平面/正实部)
变号两次,代表有着两个正实部的根 (有两个根在右半 s 平面)
特征方程为几次就有几个根
劳斯判据的特殊情况¶
特殊情况一: 某一行的第一列的项为 0,而其余的各项不为 0 或者是不全为 0
此时使用很小的正数来代替 0,例如 \(\epsilon\) ,这是一个很小的正数,根据这个系数计算其他的劳斯表中的系数,判断其正负
特殊情况二:出现全为 0 的行时,使用上一行的系数构成一个辅助方程,对辅助方程求导,所得的方程的系数代替全 0 行,再次使用劳斯判据(特殊的点在于,辅助方程的根就是特征方程根的一部分)


幂次降 2
劳斯判据的进阶¶
分析系统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由框图得出传递函数
- 闭环传递函数的分母(使用之前的方法求出)
- 开环传递函数的分子加分母(这个可能更简单一点)
- 列出劳斯判据的公式,判断稳定的条件下,K 的取值
确定系统的稳定余量¶
例:为了使系统的特征方程的实部不大于-1,确定 K 的取值范围
要点
此时的范围更小了
都位于 s=-1 的左边
所以要先进行一个坐标变换,之后再进行劳斯判据
新的稳定边界是 s=-1,则取 s=z-1,边界就变成了 z=0,符合标准的劳斯判据,将 z 带入原来的特征方程公式
同样带入劳斯判据的公式
一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对应稳准快中的快
一阶系统:传递函数分母的最高次为一次的,\(\Phi(s)=\frac{C(s)}{R(s)}=\frac{1/(Ts)}{1+1/(Ts)}=\frac{1}{Ts+1}\)
上面的式子就是标准的形式,其中的 T 就是时间常数,之后的题目中可以将传递函数化为标准的形式之后直接使用时间常数的公式进行计算
由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得到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的函数为 \(h(t)=1-e^{-\frac{1}{T}t}(t\geq0)\)
分析
这是单调上升的函数,没有峰值
到达 5%或者是 2%的时间为 3 T/4 T,为调节时间
超调量无(因为是没有峰值的,没有超过终值)
特点
- 可以用时间常数去度量系统的输出量的数值
- 无峰值时间,无超调;稳态误差 ess=0
- 初始斜率为 1/T
性能指标
- 延迟时间:0.69 T
- 上升时间:2.2 T
- 调节时间:3 T/4 T
单位斜坡响应¶
输出函数:
可见,后面的指数项为瞬态分量,前面的是稳态分量,图像为

稳态误差 ess=T,初始斜率=0,稳态输出斜率=1
单位脉冲响应¶
特点
- 可以使用时间常数去度量系统的输出量的数值
- 初始斜率为-1/T^2
- 没有超调量,稳态误差为 0
特点
- 系统对某种输入信号导数的响应,等于对该输入信号响应的导数;对某种输入信号积分的响应,等于系统对该输入信号响应的积分。
- 导数的响应等于响应的导数
- 积分的响应等于响应的积分
加速度响应¶
结论
- 一阶系统的典型响应与时间常数 T密切相关。只要时间常数 T 小,单位阶跃响应调节时间小,单位斜坡响应稳态值滞后时间也小。但一阶系统不能跟踪加速度函数(也就是输入输出之间的差值趋于无穷)。
- 线性系统对输入信号导数的响应,等于系统对输入信号响应的导数
做题的步骤
- 首先计算传递函数
- 之后带入标准的形式,带入计算调节时间
- 在标准形式的情况下得到 \(t_s\) 调节时间,再将实际的传递函数变位标准的形式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上述的传递函数就是二阶系统的标准形式
其中的:\(\omega_n\) 为自然频率(无阻尼自然震荡频率);\(\zeta\) 为阻尼比
做题
所以之后做题的时候就要将实际的传递函数变为标准的传递函数
同时注意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和其闭环传递函数的关系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
闭环特征方程为:(分母)
\[ s^{2}+2\zeta\omega_{n}s+\omega_{n}^{2}=0 \]方程的特征根就是闭环极点
-
欠阻尼二阶系统:(\(0<\zeta<1\))
- 系统有一对共轭复根:\(s_{1,2}=-\zeta\omega_n\pm j\omega_n\sqrt{1-\zeta^2}=-\sigma\pm j\omega_d\)
- 单位阶跃响应为:\(h(t)=1-\frac{e^{-\zeta\omega_{n}t}}{\sqrt{1-\xi^{2}}}\sin(\omega_{d}t+\hat{\beta})\)(t>=0)
- 其中 \(\beta=arccos\zeta,\omega_d=\omega_n\sqrt{1-\zeta^2}\)
-
所以其动态的性能指标为
-
上升时间
\[ t_{r}=\frac{\pi-\theta}{\omega_{d}}=\frac{\pi-\theta}{\omega_{n}\sqrt{1-\zeta^{2}}} \] -
峰值时间:
\[ t_p:t_p=\frac{\pi}{\omega_d}=\frac{\pi}{\omega_n\sqrt{1-\zeta^2}} \] -
超调量:
\[ \sigma=e^{\frac{\pi\zeta}{\sqrt{1-\zeta^2}}}\times100\% \] -
调节时间:
\[ t_s=\frac{3.5}{\zeta\omega_n}=\frac{3.5}{\sigma}(\Delta=5\%)\quad t_s=\frac{4.4}{\zeta\omega_n}=\frac{4.4}{\sigma}(\Delta=2\%) \] -
震荡次数:(响应曲线在 0~ \(t_s\) 时间内波动的次数称为振荡次数)
\[ \Delta=0.05\quad t_{s}=\frac{3}{\zeta\omega_{n}}\quad N=\frac{1.5\sqrt{1-\zeta^{2}}}{\pi\zeta}\\\Delta=0.02\quad t_{s}=\frac{4}{\zeta\omega_{n}}\quad N=\frac{2\sqrt{1-\zeta^{2}}}{\pi\zeta} \]
-
震荡的次数只与阻尼比有关
考试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三个公式

其单位阶跃响应的图像类似这种
单位阶跃响应指标=动态性能指标,就是上述的这三个物理量
笔记
求出闭环传递函数
对比求出两个关键参数
带入公式中求解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为 \(\zeta\) >1 的情况(过阻尼)¶
有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数极点,则输出函数为
欠阻尼的情况¶
系统具有一对在 S 平面的左半部的共轭复数极点
分析
- 稳态部分等于 1,表明不存在稳态误差
- 瞬态部分是阻尼正弦振荡过程,阻尼的大小由 \(\zeta \omega_n\) (即特征根实部)决定;
- 振荡角频率为阻尼振荡角频率 \(\omega_d\)(特征根虚部),其值由阻尼比ζ 和自然振荡角频率 \(\omega_n\) 决定。
临界阻尼(1)¶
系统具有两个相等的负实数极点
无阻尼(0)¶
系统有一对共轭纯虚数极点
辨析
- \(\omega_n\):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此时系统输出为等幅振荡
- \(\omega_d\):阻尼振荡频率。系统输出为衰减正弦振荡过程。
当以 \(\omega_n t\) 为横坐标时,曲线只和阻尼比有关
图像
- \(\zeta\) 越小,响应特性振荡得越厉害, 随着增大到一定程度,响应特性变成单调上升的。
- 系统无振荡时,以临界阻尼时过渡过程的时间最短,此时,系统具有最快的响应速度。
- 系统在欠阻尼状态时,若阻尼比在 0.4~0.8 之间,则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比临界阻尼时更短,此时振荡特性也并不严重。一般希望系统工作在这个欠阻尼的状态下
- \(\zeta=1/{\sqrt{2}}\) 为设计系统的依据
- \(\zeta\) 越大,过程越呆滞(阻力太大)
- 越小,过程就越剧烈(阻力小)
性能的改善¶
措施
- 比例微分控制
- 速度反馈控制
- 加入矫正装置
比例微分校正¶
测速反馈校正¶
增大了阻尼比
高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使用三阶或者是更高阶的微分方程表示的系统
结论
- 闭环极点决定了各个模态的类型,闭环零点影响时间响应曲线的形状
- 闭环极点远离虚轴,则相应的瞬态分量衰减得快,系统的调整时间也就较短
- 闭环零点只影响系统瞬态分量幅值的大小和符号
- 负实部闭环极点使得系统稳定,而正实部闭环极点使得系统发散
概念(零点还是极点分清楚)
- 闭环主导极点
- 对整个时间响应过程起主导作用的闭环极点
- 靠近虚轴,且附近没有闭环零点,而其他闭环极点与虚轴的距离都比该极点与虚轴的距离大 5 倍以上的闭环极点称为高阶系统的主导闭环极点。
- 偶极子:
相互靠近的闭环零极点
对于稳定的高阶系统
- 闭环极点离虚轴越远,对应分量衰减越快
- 闭环极点离虚轴越远,对应分量的系数越小
- 闭环极点旁边有零点,对应分量的系数小
稳态误差的求解方法一般方法¶
衡量准不准的重要指标
误差的概念:
做题套路
先判断稳定性
之后使用梅森公式求出误差传递函数 \(:\Phi_{e}(s)=\frac{E(s)}{R(s)},\Phi_{en}(s)=\frac{E(s)}{N(s)}\)(前者)是求 R (s) 的误差,后者是求出扰动产生的误差
当 R (s) 或者扰动信号与输出信号的传递函数好求时,可以建立误差函数和输出信号的关系,从而更加方便的得出误差传递函数
终值定理求出输入和扰动引起的稳态误差
叠加在一起就是系统的总的稳态误差
上述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为:
系统对干扰信号的误差传递函数
研究干扰信号 N (s) 引起的误差,根据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令输入信号 R (s) 为零,
如下右图所示,此时由误差信号的定义可得扰动输入引起的误差为:

将扰动信号当做输入信号,计算其与误差函数之间的传递函数
如上面的式子,记得在变化图像之后应该标注误差函数的位置
但是要求的稳态误差是稳定之后的误差,所以需要终值定理,来计算时间为无穷时的误差
其中的 \(E(s)\) 使用上述的方法进行求解
做题套路
- 判断稳定:这是下面的前提
- 使用梅森公式计算误差传递函数
- 使用梅森计算误差传递函数(有着输入的误差和扰动的误差)
- 将误差的函数使用终值定理
- 将两个误差相加为最后的误差
静态误差系数法(求稳态误差的方法)¶
静态误差系数法
- 静态位置误差系数:\(r(t)=1\quad K_{p}=\lim_{s\to0}G(s)H(s)\quad e_{ss}=\frac{1}{1+K_{p}}\)
- 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r(t)=t\quad K_{v}=\lim_{s\to0}sG(s)H(s)\quad e_{ss}=\frac{1}{K_{v}}\)
-
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 \(r(t)=\frac{1}{2}t^{2}\quad K_{a}=\operatorname*{lim}_{s\to0}s^{2}G(s)H(s)\quad e_{ss}=\frac{1}{K_{a}}\)
所以做题的套路是 -
看输入
- 求系数(对应三种误差参数)
- 套公式计算
注意
公式中求极限的函数为开环的传递函数(\(G(s)H(s)\))
这个只能求输入对应的误差函数,所以扰动对应的还是需要前面的求法
扰动是不能使用这种方法的,记住记住!
当输入为组合函数时
例如 \(r(t)=R_01(t)+R_1t+\frac{1}{2}R_2t^2\)
则根据线性叠加定理:(就是把每一块的加在一起,前面的常数系数是没有关系的)
则分别将传递函数带入即可(带入三种的公式,相加)
所以输入一般使用这种方法求,扰动用前面的方法求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
建模的目的是分析:
我们之前使用的分析方法是时域分析法
我们现在要学习根轨迹分析法
基本概念及两个基本条件¶
概念:
根轨迹的定义:开环传递函数中某个参数(往往是根轨迹增益 \(K^*\))由零变化到无穷时,闭环特征根在 s 平面上的移动的轨迹
- 增益的分类
- 开环增益:开环传递函数的尾一标准型 \(G(s)=\frac{4(s-1)}{s(s+2)(s+1)}=\frac{4(s-1)}{s\cdot2\cdot(\frac{s}{2}+1)(s+1)}=\frac{2(s-1)}{s(\frac{s}{2}+1)(s+1)}\)
- 闭环增益:闭环传递函数的尾一标准型 \(G(s)=\frac{4s-4}{s^{3}+3s^{2}+2s}=\frac{4(s-1)}{s(s^{2}+3s+2)}=\frac{4(s-1)}{s(s+2)(s+1)}\)
- 根轨迹增益:开环传递函数的首一标准型
实际上就是分子分母的常系数为 0 的
所以根轨迹是什么样子的东西
要求的是系统的闭环根轨迹(闭环的特征方程的根的轨迹)
两个基本条件¶
相角条件和幅值条件是两个基本的条件
例如,简单的闭环反馈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所以特征根的求解为
因为开环的传函为复数,所以有着模和方向两种的表达方式
- 幅值条件
- 幅角条件(下面那个式子实际上就是奇数次):
实际上就是复数的向量的表达形式(根必须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幅角条件是最重要的,要进行优先验证)
开环极点就是开环传函的分母的零点
做题例子:判断根是否在根轨迹上
开环传递函数为:
- 首先将所要求的 s 的值带入开环传递函数,看是否符合角的条件(记住角的计算公式,相乘为角度相加)
- 之后符合的话,进行取模, 等于 1,计算 \(K^*\) 的值(乘积的模为模的乘积)
上面的分子就是增益(根轨迹增益和开环增益是不同的)
常规根轨迹的绘制¶
基础版¶
绘制是一定要考的
常规根轨迹:
定义:在负反馈下,以增益作为可变参数绘制的根轨迹(是根据开环增益的变化来绘制闭环的根轨迹)
做题的步骤
- 画出极点的分布图(极点为开环传函的分母的零点),在图中使用×来表示,零点为分子的零点
- 用根轨迹的绘制法则绘制
- 起点和终点:起点在开环的极点,终点在开环的零点
- 分支数:等于开环的极点数 n (n>m) 时;或等于开环的零点 m(m>n),关于实轴对称
- 实轴上的分布:实轴的某区域,右方的开环实数零、极点数个数为奇数(两者的数量和),该区域必定是根轨迹
- 必须由极点起始,在实轴上的分布必须是满足上述的奇数条件,最后到零点(必须是连续的)(没有开环零点的时候要往无穷远处走)
- 当有多条趋于无穷远的时候,就要求渐近线
- 首先计算夹角 \(\varphi_\alpha=\pm\frac{(2q+1)180^\circ}{(n-m)}q=0,1,2,\cdots\)(任意取,但是最后能取出来的方向是有限的,就是无穷远的个数)
- 之后计算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sigma_{a}=\frac{\sum P_{i}-\sum Z_{j}}{n-m}=\frac{(0-1-2)}{3}=-1\)
- 分离点和分离角
- 分离点的坐标 d 是下列方程的根 \(\sum_{i=1}^m\frac{1}{d-z_j}=\sum_{i=1}^n\frac{1}{d-p_i}\)
-
分离角的计算
\[ \theta_f=\frac{\pm180^{\circ}(2\dot{q}+1)}{r=2}=\pm90^{\circ}\quad(q=0) \]
所以最后绘制的根轨迹如下:

其中与虚轴交点的计算方式为:将 \(s=j\omega\) 带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令方程的实部和虚部为零,求出对应的 \(K^*和\omega\) (上面的 \(\omega\) 就是与虚轴的交点)
广义根轨迹的绘制 ——参数根轨迹¶
广义根轨迹的定义:除常规根轨迹外的
参量根轨迹:
以非根轨迹增益为可变参数绘制的根轨迹称为参量根轨迹,以区别以根轨迹增益 \(K^*\) 为可变参数的常规根轨迹
例如,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frac{5(1+T_as)}{s(5s+1)}\),以 \(T_{\alpha}\) 为变量绘制
关键在于构建等效的开环传递函数
开环的传递函数要看大的循环
上面的步骤实际上就是将所要求的参数到增益的位置
还要计算一下出射角(实际上就是之前的两个条件中的相角)
零度根轨迹绘制(第二种)¶
定义
在正反馈下的,以开环增益(根轨迹增益)作为可变参数,所绘制的根轨迹为零度根轨迹。
所以区别于之前的主要是反馈的极性发生了变化
发生变化的点
- 实轴上的分布:变为偶数时了(偶数时,区域必定是根轨迹)
-
渐近线与正实轴的夹角变化了
\[ \varphi_{\alpha}=\frac{2l\pi}{n-m}\boldsymbol{l}=\boldsymbol{0},\boldsymbol{1},\boldsymbol{2},... \] -
出射角的计算公式变化(不用像之前一样加一个 180°)
\[ \varphi=\left(\sum_{i=1}^{\infty}\angle(s-Z_{i})-\sum_{i=1}^{\infty}\angle(s-p_{i})\right)=\sum\theta_{i}-\sum\theta_{i}, \] -
分离角的计算公式变化(由奇数变为偶数)(l为根轨迹的条数)
\[ \frac{2k\pi}{l} \]
所以实际上就是将所有为奇数的变为偶数
其余的计算保持不变
步骤
- 起点和终点
- 分支数,对称性,连续性
- 实轴上的分布
- 渐近线
- 分离点,分离角
- 与虚轴的交点
- 开环复数极点或者零点根轨迹出射角和入射角的计算(是针对复数的极点或者是零点的)
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
绘制根轨迹是为了分析系统性能,根和系统性能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
- 根位于 s 的左半平面,则系统是稳定的
- 有 s 右半平面的根系统是不稳定的
- 根位于虚轴上系统是临界稳定的
根与系统阶跃响应形式之间的关系
- 根是左面的复数根,则阶跃响应形式为衰减震荡
- 为负实数根,则为单调上升
- 为纯虚数根,则为等副震荡
有震荡就要超调量
所以,有超调等价于有复数根
无超调等价于都是负数根
等副震荡等价于有纯虚数根
注意
几次方程就有几个根,重复的根也是算的,所以要有重复的根的数目也是要算上的
与虚轴的交点求出的 \(\omega\) 和 \(a\) 都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临界点。
所以将图像画出来之后,就可以通过图像判断什么参数的条件下是稳定的(相当于代替了劳斯判据了)
箭头的方向是参数从 0 变化到无穷大的方向
除此之外,还可以判断是否超调(就是将三个根全为负数时的参数的取值范围求出)
笔记
反正就是将图画出来之后,带入所需要的根的条件(根是有多个的)
之后将临界时的参数的值求出来,同时确定取值范围(后面的超调、等副震荡这些都是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上的,取值必须在稳定的范围内)
注意
系统的等副震荡的频率就是求出来的复数的虚部
闭环主导极点¶
- 定义:离虚轴近且附近没有闭环零点的一些闭环极点(复数极点或者是实数极点)对系统的动态过程性能影响最大,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称之为主导极点
- 将一对靠的很近的闭环零极点称之为偶极子
- 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人为地加入一些零点,可以抵消对动态过程影响较大的不利的极点,使得系统的动态性能能够改善
二阶系统的主导极点和震荡的分析¶
由二阶闭环传递函数的特征根的解析解画出的图像为:

从中可知:阻尼比为:ζ=cos 60°=0.5
无阻尼振荡频率:\(\omega_{n}=\sqrt{\left(-0.33\right)^{2}+\left(0.58\right)^{2}}=0.667\)
总结¶
开环系统根轨迹增益:开环传递函数中分子中将 s 的系数变为 1 时,前面乘的系数
\(K^*\) 就是开环的根轨迹增益
根轨迹方程:
当根轨迹增益 K:从 0→+∞时,根 s 1、s 2 的轨迹便是根轨迹(这里的根是闭环传递函数特征方程的根*)
p 为极点,z 为零点
法则
- 根轨迹的分支数与开环零点数 m、开环极点数 n中的最大者相等。
- 根轨迹连续并且对称于实轴。
- 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
总数为 n 条的根轨迹中,有 m 条的终点是开环零点,其余 n-m 条的终点在无穷远点。 - 实轴上的某一区域,若其右边开环实数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奇数(只针对在实轴上的零极点),则该区域必是根轨迹。
相反,若数目之和为偶数,则点 s 1 所在的那一段实轴不属于根轨迹。 - 根轨迹渐近线:当 n>m 时,n−m 条根轨迹分支趋于无穷远处。
- 根轨迹的起始角和终止角
起始角:根轨迹在起点处的切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终止角:终止于某开环零点的根轨迹在该点处的切线与水平正方向的夹角- 起始角
∴θpi= ∑[各零点指向本极点的方向角]-∑[其它极点指向本极点的方向角]+180° - 终值角:
∴φzi=180°-(∑[其它零点指向本零点的方向角]-∑[各极点指向本零点的方向角])
- 起始角
- 根轨迹的分离点

因为根轨迹是对称的,所以根轨迹的分离点或位于实轴上,或以共轭形式成对出现在复平面中。一般情况下,常见的根轨迹分离点是位于实轴上的两条根轨迹分支的分离点。如果根轨迹位于实轴上两个相邻的开环极点之间,其中一个可以是无限极点,则在这两个极点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分离点;
如果根轨迹位于实轴上两个相邻的开环零点之间,其中一个可以是无限零点,则在这两个零点之间也至少有一个分离点。 -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 系统临界稳定点(劳斯判据,第一列非最后一行有 0 在)
- 将 s=jw 带入,此时特征方程为 0
- 根之和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 (S) H (S) 的分子,分母阶次差 (n−m)≥2,系统闭环极点之和等于系统开环极点之和。所以,当开环增益 K 增大时,若闭环某些根在 s 平面向左移动,则另一部分根必向右移动。

做题的总结¶
轨迹图的画法
- 首先要知道一共有多少条线(零点不够的话,把无限零点的个数也写出来)
- 之后再确定实轴上的分布:
- 确定的同时,也要看一看有没有分离点的存在(只有在相邻的零点或极点之间有轨迹存在时才会有分离点的存在),有的话计算分离点
- 之后再看没有没有终点的线,有的话就是趋于无穷的,计算一下渐近线
- 之后计算与虚轴的交点,两种方法
- 劳斯判据需要有一行的数全为 0(非最后一行),此时的交点就是上一行带入 k 之后以每个参数降二次的方程的解
- 起始角在极点不在实轴上的时候才需要计算(在的话要么是 0°,要么是 90°),终值角同样在零点不在实轴的时候需要计算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我们现在学了两个主要的方面:建模+分析
分析的方法有三种
- 时域分析
- 根轨迹分析
- 频域分析方法
频率特性的定义及应用¶
定义:线性定常系统在正弦输入的情况下,稳态输出和输入的幅值比和相角差,称为系统的频率特性(一个复数)
因为我们发现在输入正弦信号时,没有发生频率的变化,但是会发生幅值和相角的变化
例如开始的输入为 \(Asin\omega t\) 之后的输出为 \(Bsin(\omega t+\phi)\) 这就是变化
基本思想:
- 把控制系统中的各个变量看成为一些信号,而这些信号又是许多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合成的;
- 各个变量的运动就是系统对不同频率的信号的响应的总和。
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在正弦信号作用下,其输出的稳态分量是和输入信号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只是幅值和相位与输入不同。其稳态输出的幅值是输入幅值的|Φ(jω)|倍,稳态输出与输入的相位差为∠Φ(jω)。(其中的 \(\Phi\) 是闭环传递函数)
组成部分:
- 幅频特性 A (\(\omega\)),频率特性的复数对应的幅值,表示稳态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幅值比随着频率 \(\omega\) 的变化关系
- 相频特性 \(\phi(\omega)\):复数对应的相角,表示输入输出之间相角差随着 \(\omega\) 的变化关系
得到的方法:将 \(s=j\omega\) 带入系统的传递函数中得到的就是对应的频率特性
频率特性是整个频域分析的基础!!
计算
幅值的计算就是计算复数的模——常数直接写,复数为实虚部的平方和开根
相角的计算就是计算复数的角度——分子除以分母,复数的角为 \(arctan\frac{虚部}{实部}\),实数对应的相角为 0 或者是 180°
相乘为幅值相乘,相角相加;相除则相反
就想象一个纵轴为虚部,横轴为实部的坐标轴
做题套路
- 写出闭环频率特性
- 写出幅频和相频的表达式
- 带入输入信号的频率到表达式中,得到复制比和相角差
- 结合输入和幅值和相角写出输出表达式
主要是因为此时的输入为三角函数的输入
典型环节的特性¶
比例环节¶
- 上面的图为实数坐标图(纵轴为虚数,横轴为实数),则长度代表的是模值,角度代表的是相角
- 此时的相角恒为 0,模值恒为 K,它的曲线就是一个点
积分环节¶
分析
- 将 s 使用 jw 代替
- 计算代替之后的传递函数的幅值,和相频的函数(w 的函数)
- 使用模值和相角随 w 的变化画出图像
- 此时的伯德图的斜率为-20
微分环节¶
分析
- 与积分相反
- 始终是 90°,模值为 w
- 斜率为 20
惯性环节¶
就是使用极坐标的方式在坐标系中绘图
最后的角度为- \(\pi\) 最后的值为 0 度
对数频率特性

\(\omega=1/T\) 是转折的频率,在之前,1 的作用大,为 0;在之后的,前面的部分占比大,变为斜率为-20 的直线,称为高频渐近线,此时的频率就是转折频率
我们之后画的一般是渐近线
一阶微分环节¶

一阶微分环节的对数幅频、相频曲线与惯性环节的对数幅频、相频曲线相对于频率轴互为镜像。
一阶不稳定环节¶
是非最小相位的环节
震荡环节¶
出现两次方的分母
对于小阻尼比时,是比较精确的:当 0.4≤ξ≤0.707 时,渐进特性曲线产生的误差较小。
二阶微分环节¶
延迟环节¶
开环对数曲线¶
一般步骤
-
将开环传递函数写为时间常数表达式,因式中的常数项为 1
\[ G(s)=\frac{K}{s^{v}}\cdot\frac{\prod_{i=1}^{m_{1}}\left(\tau_{i}s+1\right)\prod_{k=1}^{m_{2}}\left[\tau_{k}^{2}s^{2}+2\xi_{k}\tau_{k}s+1\right]}{\prod_{i=1}^{n_{1}}\left(T_{j}s+1\right)\prod_{l=1}^{n_{2}}\left[T_{l}^{2}s^{2}+2\xi_{l}T_{l}s+1\right]} \] -
画出各个典型环节的对数幅频和对数相频的曲线
- 在同一坐标系下,将各典型环节的两个曲线相加,得到开环频率特性曲线
由伯德图推导传递函数¶
分析
- 低频段:斜率为-20 dB/dec,所以υ=1。ω_1 处具有一定高度,所以含有比例环节
- 随着频率增加,斜率为-20 dB/dec 变为-40 dB/dec,所以含有一个一阶惯性环节,转折频率为ω_1
- ω_2 处斜率由-40 dB/dec 变为-60 dB/dec,又含有一个一阶惯性环节,转折频率为ω_2 两个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分别为 T_1=1/ω_1,T_2=1/ω_2
- 由ω=ω_c时,对数幅频等于0,
步骤
- 首先分析一下积分微分环节的个数
- 之后根据低频时的斜率以及之后斜率的变化确定其他的环节
- 由坐标轴上的点(特别是计算斜率)求出未知频率的参数值
- 对于震荡,由震荡的峰值计算阻尼比
奈奎斯特图¶
- 惯性环节与比例环节串联
- n=1,一个惯性环节与比例环节的串联
- n=2,两个惯性环节与比例环节串联
- 不包含积分环节,含有一阶微分环节
- 含有一个积分环节,v=1
- 两个积分环节:二型系统
- 起点沿着负实轴的无穷远处
- 终点:正虚轴终于原点
有点像根轨迹的样子(随着 w 的变化)
频率特性的图示方法-奈奎特斯曲线及其绘制方法¶
- 幅相频率特性曲线(极坐标图)——奈奎特斯图
对于确定的频率,必定有一个幅值特性的幅值和一个幅频特性的相角与之对应,幅值和相角在复平面上代表一个向量
是因为将 s= \(j\omega\) 带入开环的传递函数中,可以求出对应的幅值和相角,这个在复平面上代表一个点,将所有这些点相连得到的就是曲线(其中的 \(\omega\) 频率的取值范围为 0-无穷)
注意
奈奎斯特曲线是定义在开环频率特性下的,开环传递函数,必须先求开环传递函数
做题的套路
- 将 \(s=j\omega\) 带入开环传递函数得到频率特性,写出频率和相频特性的表达式
- 确定曲线的起点,频率为 0 或者是趋于 0 的时候,将对应的 \(\omega\) 带入即可(确定起点的象限,使用极限的思想)(只和积分环节的次数有关)
- 确定终点和卷入原点的方向,比如从 0°变为-180°时,就是逆时针变到原点(与分子分母的次数差有关)
开环传递函数的分母上有 s 的几次方就是几形
例题
开环传递函数:\(G (s) H (s)=\frac{250}{s (s+5)(s+15)}\)
- 首先将 s=j \(\omega\) 带入,求出对应的 \(A (\omega) 和\varphi (\omega)\)
- 确定一下曲线的起点(同时确定起点所在的象限,实际上就是极限的思想)
- 确定终点和卷入原点的方向
- 简单分析一下随着 \(\omega\) 的增大时,相角和幅值的变化,也就是确定绕的方向
- 确定曲线与负实轴的交点(利用相角为-180°或者将传递函数表示成虚部加实部的形式,使得虚部的值为 0,再带入w的值求出此时的实部的值)
- 有型别的,要补充奈奎斯特大圆弧,有几个型就补几个大圆弧(本题中只有 s 的一次方,只看单个的最高次 s,所以只补一个)
- 怎么补,逆时针补 ¼ 大圆弧
- 最后的结果

图示方法-特殊的奈奎斯特曲线的绘制¶
套路
开环传递函数为 \(G (s) H (s)=\frac{10}{s (2 s+1)(s^{2}+0.5 s+1)}\)
- 将 s 带入开环传递函数,得到特性的表达式
- 一定要注意卷入原点的方向,实际上就是将原点变为极短的线段,确定是从哪里过去的
\(G_k (s)=\frac{10 (s+0.5)}{s (s+1)(s-1)}\)
这种的图像,发现在分子上是有着 s 的,但是计算幅值和相角时也是那样计算
笔记
-180°就是箭头从负实轴的位置指向原点,以此转圈类推
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的应用¶
辅助函数 F (s) 与开环、闭环的关系¶
函数的零点=闭环极点;极点为=开环极点
画出来上面的曲线有什么用呢?——分析系统的一些性能(计算辅助函数的零点,即闭环函数的极点)
问题——大圆弧
但是当存在一个积分环节时(1/s)原点一定是函数的极点,则我们要求的包含整个右半平面的曲线一定经过该极点,所以要用一个小圆绕过去,在奈氏图中要逆时针画 ¼ 的大圆弧(有几个积分环节就画几个圆)
- s 平面的幅值和相角为 s 的
- F (s) 平面的幅值和相角是 F (s) 的
则 s 平面上的封闭曲线要包含所有的零极点,则 w 的范围是从负无穷——正无穷,F (s) 上曲线为之前开环传递函数的奈奎斯特曲线加 1

所以开环幅相特性曲线(注意,非辅助函数 F (s) )逆时针绕(-1,j 0)点转过圈数等于 P(则闭环右半平面的极点 Z 为 0 个),P 为开环传递函数位于 s右半平面的极点个数,就稳定。
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是常用的频域稳定判据,特点是根据开环系统频率特性曲线判定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判据的形式
\(Z=P-2 N=P-2 (N_{+}-N_{-})\)(N 的确定是核心)
Z:闭环传函在 s 右半平面(不稳定)的极点个数(要求的结果,为 0 时稳定)
P:开环传函在 s 右半平面的极点个数(已知的)
N:奈奎斯特曲线包围 (-1, j 0) 的圈数(结合曲线读出来)
N 的确定
常用 N=(\(N_+-N_-\)) 来确定
N+为曲线从上向下穿越(-1. J 0)点左边负实轴的次数(随着 w 的增大的方向)
N-为曲线从下往上穿越点左边负实轴的次数
这个补充的大圆弧穿越的也算数的
先写出公式 \(Z=P-2 N=P-2 (N_{+}-N_{-})\)
有几个定义:
- 开环不稳定系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有一个或多个极点在 s 平面的右半部
- 最小相位系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全部的极点位于 s 平面的左半平面,没有零点落在 s 的右半平面
- 非最小相位系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全部的极点位于 s 平面的左半平面,至少有一个零点落在 s 的右半平面
频率特性的图示方法——伯德图的绘制¶
全称为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 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制,由对数幅频特性和对数相频特性两条曲线所组成
半对数坐标:横坐标不均匀,而纵坐标是均匀刻度(横坐标为对数的一种)
对数幅频特性:
指 \(G (j\omega)\) 的对数值 \(20 lg|G (j\omega)|\) 和频率的关系
即纵坐标为:
其中的 \(L (\omega)\) 称为对数幅值,单位是 dB(分贝)
横坐标为 \(\omega\)
做题的方法
- 先画低频段(最左边)\(\frac{k}{s^v}\) (这个好像是低频段的表达式,对其取模就是模值)这条渐近线,化为尾一标准型(也就是将分母的常数项全部变为 1),找出(v 为系统的型别,k 是开环增益)
- 斜率为 \(-20^{*}\mathbf{v}\) (这里的斜率代表的是每 10 倍下降多少分贝)
- 点为:\(\mathrm{(1,20 lgk)}\) 或者是低频段的延长线与 w 轴的交点(\(\sqrt[v]{k}, 0\))
- 确定环节所对应的转折频率,以及在转折频率处的斜率的变化
- 从低频段出发,遇到转折频率做相应的斜率变化,从左到右绘制
- 斜率变化的表格:
| 系统所含有的环节 | 对应的环节的传递函数 | 对应的转折频率 | 对应的斜率的变化量 |
|---|---|---|---|
| 惯性环节 | \(\frac{1}{Ts+1}\) | \(\omega=\frac{1}{T}\) | -20 |
| 一阶微分环节 | \(\tau s+1\) | \(\omega=\frac{1}{\tau}\) | 20 |
| 震荡环节 | \(\frac{1}{T^2 s^2+2\xi Ts+1}\) | \(\omega=\frac{1}{T}\) | -40 |
| 二阶微分环节 | \(T^2 s^2+2\xi Ts+1\) | \(\omega=\frac{1}{T}\) | 40 |
一般的传递函数都是由这几个乘起来的,所以需要分成好几块进行
所以对于下面的开环传递函数,画出来的图像是:
使用伯德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从伯德图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现在给了传递函数,是可以求出图了,但是反过来怎么求呢
做题套路
- 从低频段读出:\(\frac{k}{s^{v}}\)
其中的斜率为-20 v
点为那两个(横轴的点要加上个 lg 的对数才是实际的频率的值)
还可以使用前面的纵坐标的公式(低频段的表达式) - 由转折频率的变化确定对应的环节
- 可以直接先由斜率求出 v,之后使用低频率的公式\(\frac{k}{s^{v}}\),先求出模的表达式,之后带入表达式公式,带入坐标中求出所需的
- 最后将所有的环节乘在一起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开环传递函数
稳定裕度的求解¶
-
- 相角裕度:(模值为 1 的地方与负实轴的夹角)
设系统的截止频率为 \(\omega_{c}\):\(A (\omega_c)=|G (j\omega_c) H (j\omega_c)|=1\)
定义相角裕度为 \(\gamma=180^\circ+\angle G (j\omega_c) H (j\omega_c)\)
相角裕度的含义为:对于闭环稳定系统,如果系统开环相频特性再滞后 \(\gamma\) 度,则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 - 幅值裕度:(与负实轴交点的幅值)
设系统的穿越频率为 \(\varphi (\omega_x)=\angle G (j\omega_x) H (j\omega_x)=-\pi\)
定义幅值裕度 \(h=\frac{1}{|G (j\omega_x) H (j\omega_x)|}\)
(曲线与负实轴的交点的模值的倒数)
含义是对于闭环的稳定系统,如果系统的开环幅频特性再增大 h 倍,则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

对于对数频率特性曲线上,幅值裕量的计算公式为:
\[ 20lgK_{g}=20lg\frac{1}{|G(j\omega_{g})H(j\omega_{g})|}=-20\lg|G(j\omega_{g})H(j\omega_{g})|dB \] - 相角裕度:(模值为 1 的地方与负实轴的夹角)
做题的方式:
做题套路
- 带入开环的传函,得到频率特性,写出幅频和相频的表达式
- 对于相角裕度:
- 令幅频的表达式等于 1,从而得到截止频率(使用计算机解一下)
- 180°加上截止频率处的相角= \(\gamma\)
- 但是没有计算器的情况下,可以抓大头近似解
- 一般情况下,\(\gamma>0\) 时,系统就是稳定的
- 临界的频率 \(\omega_c\) 就是伯恩图与横轴的交点
- 对于幅值裕度来说:
- 令相频表达式等于-180°,得到 \(\omega_x\)
-
带入公式中,求出模值
\[ h\left(dB\right)=-20lg\left|G(j\omega_x)H(j\omega_x)\right| \]
三频段理论分析系统性能¶
是基于伯恩图来划分的:
- 低频段:在第一个转折点之前的——决定系统的稳态性能 \(\frac{k}{s^v}\),主要是因为稳态误差也是和 k 和 v 有关(也就是由开环增益和积分环节决定)
- 中频段:\(\omega_c\) 的附近的频段——决定系统的动态性能- \(\omega_c 和\gamma\)
\(\gamma\) 越大,系统的超调量越小。\(\gamma\) 一定时,\(\omega_c\) 越大,调节时间越小,动态性能越好 - 高频段:之后的就是了——决定系统的抗高频干扰能力
-40 的少一点
例题
图像如上述所示
- 求出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 若对数特性曲线向右平移十倍频,分析系统的性能变化
做题套路:
- 从低频段分析稳态误差的变化
- 中频段看开环频率特性指标的变化,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变化
- 从高频段分析系统的抗高频干扰能力:越高,抗干扰的能力越差,也就是越在上面越不好
十倍之后,k, v 和 \(\omega_c\) 能直接乘以十倍,\(\gamma\) 继续计算
做题¶
- 首先是频率特性的物理含义:当线性系统输入为正弦信号 \(r (t) = A\sin (\omega t + \varphi)\) 时,稳态输出为 \(c_{\text{ss}}(t) = A|G (j\omega)| \sin (\omega t + \varphi + \angle G (j\omega))\),其中 \(G (s)\) 是系统的传递函数,\(|G (j\omega)|\) 是幅频特性,\(\angle G (j\omega)\) 是相频特性;稳态误差 \(e_{\text{ss}}(t) = r (t) - c_{\text{ss}}(t)\)。
也就是可以将输出分解为不同频率的信号,而频率特性衡量的是稳态之后的输出信号(时间趋于无穷时的输出,或者换句话就是输出信号中的稳态分量);对应的幅频和相频是针对对应的频率 \(\omega\) 下的(也就是不同的频率的子信号对应的幅频和相频是不一样的)
反正切函数的性质
- 在分析相角的特性时,需要分析极限时相角在哪个象限中,还要分析相角的变化的趋势,需要的判断方法:
- 趋于 0 时,利用系数的相加减的正负判断:
- 例 1:\(\arctan (3 x) - \arctan (2 x) - \arctan (0.5 x)\)
替换后:\(3 x - 2 x - 0.5 x = 0.5 x\),\(K=0.5>0\),趋近于正的零; - 或者使用反正切函数的性质:
- 加法公式:arctanx + arctany = arctan [(x+y)/(1-xy)] + kπ(k 为整数)
- 减法公式:arctanx - arctany = arctan [(x-y)/(1+xy)] + kπ(k 为整数)
画对数图的时候
- 判断稳定性时重点在于与负实轴交点的求取(或者是与-180°线的交点)
线性系统的矫正¶
概念¶
矫正的设计方法:一般从频域分析角度矫正
- 方式:
串联
反馈矫正
前馈矫正
矫正装置¶
不产生相位移的¶
只有幅值的变化,不过由于穿越频率(就是伯德图中穿越横轴对应的频率)发生了变化,所以对系统的稳定性还是有影响的
超前的矫正装置¶
超前矫正装置的传递函数是:

使得相角比原来超前一点,也就是在伯德图中绕回来的更加快
伯德图中,将幅值向上抬升,相位也会相应的改变
但是对高频的信号的过滤的作用就弱了,所以也是不能抬升太多
特点
- 使得中频的带宽的长度增加
- 系统对高频噪声干扰的抑制能力不够
滞后矫正装置¶
相反,具有低通滤波的作用
也就是将高频率的幅值减少
- 低频尽可能陡,高(稳定性比较好)
- 中频尽可能宽(最好是惯性或者是二阶的环节),找到一下剪切频率
- 高频尽可能往下走
最大的滞后角不要发生在剪切后的剪切频率的附近
性质
滞后校正装置具有低通滤波器的特性,对低频信号无衰减,可削弱高频信号,且β,越大抑制噪声能力越强。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使用不同的参数值,使得起作用的区间分开即可
将之前的特性全部组合在一起
传递函数:
串联校正¶
串联超前矫正¶
- 不适用的场合
待校正系统不稳定或稳定性差。
剪切频率附近相角迅速减小的系统。
串联之后矫正¶
特点
- 滞后校正装置本身的增益为 1 时,不影响系统低频段的特性,即不影响系统的稳态性能,但由于稳定裕量的增加和高频幅值的衰减,使系统有裕量允许增加开环增益,从而改善系统的稳态精度
- 剪切频率的减小,在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处有较大的相角增加,从而增加了系统的相角裕度,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 滞后校正使系统高频段下移,对高频噪声的抑制作用更强。
串联的相位滞后-超前矫正¶
- 将滞后作用设置在低频段,利用滞后部分的幅值衰减特性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抗高频噪声;
- 将超前作用设置在中频段,利用超前部分的相角超前特性的提高来增大系统的相角裕度,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PID 控制器¶
也是串联校正的一种
主要使用的比例、积分、微分三种环节结合的方式进行计算
比例的控制¶
不会影响相角的偏移,但是会影响相角的裕度(因为为影响穿越的频率)
- \(K_p>1\),相角裕度减小,稳定性变差,穿越频率变大,响应的速度改善
- <1 时相反
PD 控制(比例微分)¶
改变相频和幅频
带来相角的超前,提高系统的剪切频率,加快响应的速度,提高了系统的相角裕度,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但是会使得过滤高频信号的能力下降,控制信号反而没那么好
PI(比例积分)¶
- 相角滞后,不利于系统的稳定性
- 低频段的斜率下降,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
裕度
- 相角滞后(相角减小),到达-180°的时间更加迟,对应的幅值会更加小(对数小于 0 时穿越负实轴),会不稳定,或者换句话说,相角裕度会变小
- 穿越频率变大时,穿越频率对应的相角小,响应的相角裕度会变小
PID 控制¶
低频段:积分,降低曲线的斜率,提高稳定性
中频:比例作用的部分,提高系统的剪切频率,使得反应更加迅速
高频:微分的作用
其余常见的系统的¶
反馈矫正¶
- 定义:采用局部反馈包围系统前向通道中的一部分环节以实现校正
将某一个传递函数包起来
最后的 6-6 的案例
状态空间的分析¶
复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零初始状态下的输入输出的拉氏变换的比值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积分、微分、惯性、
比较点的移动:保持移动前后信号的等效
比较点和引出点之间不能随便交换
闭环传递函数,开环传递函数
时域分析¶
典型的输入信号:
动态指标
静态指标
一阶系统的性能指标、二阶系统过的指标
稳定性的概念,劳斯判据
根轨迹¶
概念
状态空间分析法¶
- 状态变量
- 列些
- 可控性、可观性、判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