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 阅读信息
阅读时间:8 分钟 | 中文字符:3358 | 有效代码行数:4
人工智能概述¶
可计算思想¶
费马猜想与费马定理
地方太小,写不下(费马大定理)
英国的数学家怀尔斯证明了这个定理是成立的
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可以计算
证明算术公理的相容性
- 完备性
- 一致性
- 可判定性
图灵机的模型:程序
任何可以计算的函数都可以使用图灵机计算
计算载体 | 提出学者 | 计算角度 |
---|---|---|
原始递归函数 | 哥德尔(Godel) | 数学的形式 |
λ - 演算(λ - calculus) | 丘奇(Church) | 数理逻辑的形式 |
图灵机 | 图灵(Turing) | 机械的形式 |
图灵测试
放入机器和人
出 20 个问题分别进行回答
收集到机器和人回答的结果
请法官进行分辨
如果能区分的话,机器不具备人的认知水平
反之通过了图灵测试,具有人类的智能水平
解题
- 首先对数字进行编码(12 就是 12 个 1)
- 初始化纸袋与状态
- 初始状态为 \(q_0\)
- 当前的符号为 1 的话,将其擦除,转移到状态 \(q_1\),指针右移
- 重复操作,擦除所有的 12 的 1
- 指针指向+时, 擦除,转向状态 \(q_2\),右移
- 在“\(q_2\)”状态下,为 1 时,保持 1 不变,转移到状态 \(q_3\)
- 右移,处理完成所有的 8 的 1
- 此后指针开始左移,将原来的 12 位置的空白转变为 1,从而实现加法的效果
智能计算方法¶
- 领域人工智能:
- 照葫芦画瓢、任务导向(alphago)
- 通用人工智能
- 举一反三、从经验中学习
- 混合增强人工智能(多种智能体的混合形式)(人类是智能的总开关)
- 外骨骼机器人
- 人类智能+机器智能(达芬奇外科手术机器人)
- 人、机、物联网
主流的方法:
- 符号主义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逻辑推理
- IBM“沃森”的推理
- 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
- 采集海量的人脸的数据,基于学习到的数据完成人脸分辨的任务(像素点的分布)
- 探索与利用为核心的强化学习
- 用问题牵引——>从经验中学习
学习模式 | 优势 | 不足 |
---|---|---|
用规则教 | 与人类逻辑推理相似,解释性强 | 难以构建完备的知识规则库 |
用数据学 | 直接从数据中学 | 以深度学习为例:依赖于数据、解释性不强 |
用问题引导 | 从经验中进行能力的持续学习 | 非穷举式搜索而需更好策略 |
人工智能的历史进展¶
人工智能发展的三次低谷
人工智能的目的,是使机器能够具有(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能力,具体可细分为感知、理解、推理、学习、决策等与人类智能相关的核心功能)。
逻辑与推理¶
命题逻辑¶
- 定义:命题是一个能确定是真或者是假的陈述句
- 原子命题:最简单的基本的命题
- 复合命题:由原子命题组成的命题
通过命题连接词:
p | q | \(\neg p\) | \(p \land q\) | \(p \lor q\) | \(p \to q\) | \(p \leftrightarrow q\) |
---|---|---|---|---|---|---|
False | False | True | False | False | True | True |
False | True | True | False | True | True | False |
True | False | False | False | True | False | False |
True | True | False | True | True | True | True |
- 条件命题前者为假时,无论后者是真假,命题一定为真
- 如果 p,那么 q 是一种蕴含的关系(充分条件),也就是 p 是 q 的子集
- p 不成立说明其是一个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所以一定为真
推理规则
- 假言推理:
- 与消解:
- 与导入:
- 双重否定:推导出本身是成立的
- 单向消解或单项归结:
- 消解或归结:
范式¶
- 重要的概念,将命题公式化归为一种标准的形式,可以进行两个命题的等价判定
- 析去范式:\(\text{假设}\alpha_\mathrm{i(i=1,2,\cdots,k)}\text{为简单的合取式,则}\alpha=\alpha_1\lor\alpha_2\lor\cdots\lor\alpha_\text{k为析取范式}\)
- 合取范式:\(假设\alpha_i(i=1,2,\cdots,k)为简单的析取式,则\alpha=\alpha_1\wedge\alpha_2\wedge\cdots\wedge\alpha_k为合取范式\)
- 两者合称范式
- 析取范式由合取范式组成,合取范式由析取范式组成
- 析取范式不成立当且仅当每个简单的合取都不成立
- 合取范式是成立的,当且仅当每个简单的析取式是成立的
- 任一命题的公式都有等值的析取范式和合取范式(不唯一的)
谓词逻辑¶
命题逻辑——>谓词逻辑
谓词逻辑中:个体、谓词和量词
- 个体:可以独立存在的具体或者抽象的概念(x 的变元)
- 谓词:刻画个体属性或者是描述个体之间关系存在性的元素,其值为真或者是假
- 与函数的不同
- 函数使用之后为因变量
- 谓词使用之后变成了命题
- 与函数的不同
- 事实符号化:
- 量词的引入:
- 全称量词:所有的
- 存在量词:存在
- 两者统称为量词
- 谓词 \(P(x)\):x 能够制造工具。\(\forall x P(x)\) 表示定义域中的所有个体能够制造工具。\(P(\text{小王})\) 表示小王能够制造工具。
- 谓词 \(P(x)\):x 能够制造工具。\(\exists x P(x)\) 表示定义域中的存在某个 / 某些个体能够制造工具。\(P(\text{小王})\) 表示小王能够制造工具(该命题或者为真、或者为假)。
- 约束变元:有量词的约束 (x)
- 自由变元:没有量词的约束
- 自由变元既可以存在于量词的约束范围之内,也可以存在量词的约束范围之外
下面的公式是成立的:
在约束变元相同的情况下,量词的运算满足分配率
描述以下的事实
- 所有的国王都头戴皇冠。
- “所有的国王都头戴皇冠” 表示的含义为 “对于所有的x,如果x是国王,那么x头戴皇冠”,符号化表示为\((\forall x)(King(x) \to Head\_On(Crown, x))\)。其中x是变量符号,由于x受到全称量词的约束,因此x是约束变元;Crown是一个常量符号,表示皇冠;\(King(x)\)是一个一元谓词,表示x是国王,\(Head\_On(Crown, x)\)是一个二元谓词,表示x头戴皇冠。
- 公式中存在多个量词时,多个量词都是同类型的,那么量词的顺序是可以互换的
- 反之是不可以互换的
项与原子谓词公式¶
- 项是描述对象的逻辑表达式
- 常量符号和变量符号是项
- 项组成的函数是项:\(\mathrm{f(t1,t2,\cdots,tn)}\)
- 有限次使用上述的规则产生的符号串是项
- 原子谓词公式:项数目等于对象的命题吗
- 合式公式:
- 命题常项、命题变项、原子谓词公式为合式公式
- A 为合式公式,则非 A 也是合式公式
- A、B 是合式公式,则 \(A\land B、A\lor B、A\to B、B\to A、A\leftrightarrow B\) 是合式公式
- A 为合式公式,x 为个体变项、\((\exists x)A(x)\neq0(\forall x)A(x)\) 也是合式公式
- 有限次使用上述的法则构成的表达式组成的是合式公式
使用合式公式描述
- 解 (1) \(Like(\text{Tom}, \text{Football}) \land Like(\text{Tom}, \text{Basketball})\)。其中,\(Like(\text{Tom}, x)\)表示 Tom 喜欢x,Football 和 Basketball 分别表示踢足球和打篮球。
- (2) \((\forall x)(Classmate(\text{Tom}, x) \to Like(x, \text{Tom}))\)。其中,\(Classmate(\text{Tom}, x)\)表示x是 Tom 的同学,\(Like(x, \text{Tom})\)表示x喜欢 Tom。
- (3) \(\neg (\forall x)(Boy(x) \to Like(x, \text{Basketball}))\)。其中,\(Boy(x)\)表示x是男生,\(Like(x, \text{Basketball})\)表示x喜欢打篮球。
推理规则¶
- 全称量词消去:
- 全称量词引入:
- 存在量词消去:
- 存在量词引入:
自然语言的形式化¶
专家系统的构成¶
flowchart LR
A["问题逻辑化<br/>(机器可理解)"] --> B["推理机<br/>(专家系统)"]
C["对某个领域的自然语言、<br/>文本语句等信息进行逻辑化<br/>(machine readable knowledge)"] --> B
B --> D["答案输出"]
课后题:
知识图谱推理¶
基本概念¶
- 是包含多种关系的图
- 每个节点是一个实体,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边表示两个节点间存在的关系
- 实体中存在的关系进行推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
归纳¶
归纳逻辑程序设计算法:使用一阶谓词逻辑进行知识表示
将目标谓词作为推理的规则
- 目标谓词:
- 目标谓词只有一个正例
- 反例:不会显式给出,而是从知识图谱中构建出来
- 背景知识:
推理的思路:逐步给目标的谓词添加前提约束谓词,使得经过目标谓词之后不覆盖任何的反例
通过信息增益的方式来评判前提约束谓词的好坏
FOIL 算法
信息增益
规则
从实例(正例、反例背景知识中)出发,不断测试所得的推理规则是否包含反例、一旦不包含反例,则学习结束,充分展示了“归纳学习”的能力。则学习之后,将规则幅值
习题¶
解答
- FOIL(First-Order Inductive Learner)算法通过寻找覆盖正例且不覆盖反例的规则
- 在家庭关系中,“Mother” 的定义可结合 “Couple” 和 “Father” 推导:
- 若 X 和 Y 是 Couple,且 Y 是 Z 的 Father,则 X 是 Z 的 Mother。
- 带入规则
- \(X = \text{James}\),\(Y = \text{David}\),\(Z = \text{Ann}\);
- 已知 “James 和 David 是 Couple”,且 “David 是 Ann 的 Father”;
- 因此,满足规则条件,可推出 “James 是 Ann 的 Mother”。
- 验证关系的一致性
David 也是 Mike 的 Father(符合 “Sibling” 的家庭逻辑);同时 James 作为 David 的 Couple,自然也成为 Mike 的 Mother,这与整体家庭关系的一致性相互印证,说明推导规则有效。
因果推理¶
因果推理基本概念¶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辛普森悖论
主要模型¶
- 结构因果模型
- 因果图:一个无回路的有向图
- DAG 称为贝叶斯网络
结构因果模型
- 有两组变量集合 U 和 V 以及一组函数 f 组成(就是因变量的意思)
- X 变量出现在 Y 幅值的函数中,则 X 是 Y 的直接原因。X 是 Y 的直接原因或者是其他原因,均称 X 是 Y 的原因
- U 中的成为外生变量,V 中的为内生变量(外生是原始的变量)(内生都是外生的子代)
- 每一个结构因果模型都有一个因果图与其对应
因果图模型
- 原因:在因果图中 Y 是 X 的孩子,则 X 是 Y 的直接原因;Y 是 X 的后代,则 X 是 Y 的潜在原因
- 可以有效表示联合概率分布
联合概率密度
这就是 d 个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
作业:写出联合概率形式
因果图结构¶
链结构¶
- 是一种基本结构
- 包含三个节点两条边,其中一条由第一个节点指向第二个节点,另外一条由第二个节点指向第三个节点
- X,Y 在给定 Z 时条件独立
- 所以有链中的条件独立性定理:
若 X 和 Y 之间只有一条单向的路径,变量 Z 是截断 (intercept) 该路径的集合中的任一变量,则在给定 Z 时,X 和 Y 条件独立。
分连¶
- 三个节点,两条边
- 两条边分别由第一个点指向第二三个
- \[ \begin{aligned}&P(X,Y|Z)=\frac{P(X,Y,Z)}{P(Z)}=\frac{P(Z)P(X|Z)P(Y|Z)}{P(Z)}\\&=P(X|Z)P(Y|Z)\end{aligned} \]
-
定理:Z 是 X, Y 的共同原因,且 X->Y 只有一条路径,则在给定 Z 的条件, XY 条件独立
汇连图¶
D 分离¶
- 定义 2.18 D - 分离:路径 p 被限定集 Z 阻塞 (block) 当且仅当:
- (1) 路径 p 含有链结构 A→B→C 或分连结构 A←B→C 且中间节点 B 在 Z 中,或
- (2) 路径 p 含有汇连结构 A→B←C 且汇连节点 B 及其后代都不在 Z 中。
若 Z 阻塞了节点 X 和节点 Y 之间的每一条路径,则称给定 Z 时,X 和 Y 是 D - 分离,即给定 Z 时,X 和 Y 条件独立。(分离则独立)
题目
- 若限定集为∅时,X 和 T 相互独立。因为 X 和 T 之间含有一个汇连结构 X→Z←Y,且 Z 及其后代都不在限定集∅中,此时 X 和 T 是有向分离,即 X 和 T 相互独立;
- 若限定集为 {W} 时,X 和 T 是相关的。因为 X 和 T 之间含有一个链式结构 Y→S→T(S 不在限定集中),一个分连结构 Z←Y→S(Y 不在限定集 {W} 中),一个汇连结构 X→Z←Y(Z 的后代 W 在限定集 {W} 中),根据 D - 分离的定义,这些结构都无法阻塞 X 和 T 之间的路径,因此 X 和 T 是有向连接的,即 X 和 T 是相关的;
- 若限定集为{W,Y}时,X和T条件独立。因为X和T之间只有有一条路径,且这条路径含有一个分连结构Z←Y→S,且Y在限定集{W,Y}中,因此Y阻塞了X和T之间的唯一路径,X和T是有向分离,即限定集为{W,Y}时,X和T条件独立,。
题目
因果反事实模型¶
- 干预:固定系统中的变量,然后改变系统,观察其他变量的变化
- 引入了 do 算子(并表示固定不变,而不是条件概率)
- 在操纵图中,X 和 Z 是 D 分离的,可以得到因果消音的表达式:
得到最后的使用正常的条件表示的因果效应:
右端只包含正常的情况下的概率
因果效应
定理2.8(因果效应) 给定因果图G,PA表示X的父节点集合,!则X对Y的因果效应为:
反事实模型
反事实描述的是个体的行为
计算的三个步骤
- (1) 溯因 (abduction):利用现有的证据 E 确定环境 U;
- (2) 动作 (action):对模型 M 进行修改,移除等式 X 中的变量并将其替换为 X = x,得到修正模型 Mx;
- (3) 预测 (prediction):利用修正模型 Mx 和环境 U 计算反事实 Yₓ(U) 的值。